“我冒死潜入了约死群 举报退群!”

分类:天下事 日期: 点击(4317)

 9月4日下午,一名21岁的湖南女游客,从峨眉山舍身崖一跃而下。

  这起新闻过去了一周时间,应该没多少人会再记起,但今天我想好好谈谈自杀的话题。

  今天9月10日,恰好是世界预防自杀日。

  在湖南女游跳崖的前几天,就已经有一个22岁小伙失踪,他声称要在舍身崖跳崖,至今还未找到。

  一系列的自杀事件让舍身崖成为自杀率最高景点,其实多年前,舍身崖就被“约死群”给盯上了……

  近期经过多家媒体的报道,这个隐蔽的群体逐渐浮出水面,引起大众关注。

  自杀的人要在群里告知

  群主就会把已经死去的人踢出群

t011e498970306d476d.jpg?size=549x863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我潜入了“约死群”

  *在往下看之前,先提问你:“在情绪低潮时,你有过自杀的念想吗?”然后你再带着自己的回答看下去。

  自杀群,指一些想要轻生的人通过群探讨自杀或相约集体自杀的方法的一个组织。

  群上的年轻人约定好消无声息地消失在这个世上,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自杀。

t0148e27d5be3ee8481.jpg?size=550x251

  对于大众“约死”是个陌生的词汇,但在群上“约死”是个高频词汇,自杀是他们最终目的。

  当那些带着自杀倾向情绪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处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自杀环境的渲染下,“约死群”拉断了他们原本绷紧的最后一条弦。

  我准备了一些东西,但一个人没勇气

t01205ab86caf270e69.jpg?size=550x571

  当情绪难以疏解,他们在消极的氛围中,自杀的念头会被不断放大。

  “约死群”上的对话触目惊心,还有网友为轻生者出谋划策。他们提前计划好工具、时间、地点,人数,相约在一块跳楼、吃安眠药、烧炭、割腕,寻找最高效的自杀方式。

t01e925cca72827fa1f.jpg?size=450x771

  来自@成都商报

  “约死群”引诱自杀的新闻事件,后续被媒体最多次报道的发生在今年五月,3个90后青年相约在武汉出租屋烧炭自杀中毒而死事件。

  在现场,人们发现了三位年轻人签署的遗书。

我是自愿的,和任何人无关

  任何人不用承担责任

t01d094221e280e5845.jpg?size=550x821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事发时,有家人朋友在其中一人的手机上发现了他们约死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让人瘆得慌。

  一起死吗?兄弟

  你来武汉吧

  那个烧炭的告诉我人多死不了

  目前三个人

  到时候约你一起烧炭

t017fd872201b8a34f2.jpg?size=307x433

  于是他们去到一个出租屋,然后封死门窗点燃木炭。

  21岁自杀的小胡(化名),他的父亲哭着对记者说:“孩子是自杀的,我们认了,三个孩子相互不担责,我们也认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个QQ群,没有约上一同赴死的人,我相信孩子不会选择这条路。”

  那些在自杀群中的年轻人

  哪来的“勇气”?

  那他们小小年纪是因为什么丧失了对生的渴望呢?换句话说,那些在自杀群中的年轻人哪来的勇气?

  小胡父亲中年丧子,他潜入了自杀群试图找到儿子想自杀的迹象……在群上他的身份是“劝生者”。

t01ddb682e77eb7597f.jpg?size=550x307

  耐人寻味的是小胡计划自杀两年,直到离世时他的父亲还一无所知。

  直到现在,他背后自杀的动机也没有一个说法。

  这让我联想起上个月那个在西雅图偷飞机的年轻人罗素。

  他的自杀,同样令人们很困惑。

t01fabb8580c74e7300.gif?size=550x309

  一直安安分分老老实实在机场做地勤工作的罗素,突然偷走飞机并坠毁自杀,这种毫无征兆的疯狂行为,让民众把他当成一个疯子。

倒是在他坠机前和塔台工作人员的一段离奇的谈话让我很感伤:

  我知道有很多人关心我,他们如果知道我做了这样的事一定会失望的。

  我想向他们每一个人道歉。

  我只是一个已经坏掉的人,我猜是不知道哪里有几颗螺丝松了吧。

  以前我没意识到,刚刚才弄明白。

t01a6287932f319cbcc.jpg?size=550x489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人们感慨:现在人的崩溃处于一种无声之中,也许就是因为下了一场雨,错过了一班公交车,没有挤上地铁,手机只剩百分之一的电……

  我们难以判断出这些举动背后的动机,因为事先毫无端倪,例如网红杀鱼弟在和父亲的口角后,喝下百草枯,打破了他长久的压抑状态。

t016c22ed57becf4c97.jpg?size=550x394

  容易崩溃的年轻人

  疲惫、痛苦、纠结……这些七七八八的负能量情绪在“约死群”上传递,带着自杀倾向的群友情绪相互感染。

  他们借助网络征集自杀同伴,互相壮胆。

t01750c037efc10615a.jpg?size=450x759

  来自@成都商报

  生命可贵,却又无常。生活在大都市里,内心的孤独感也更巨大。

  美国的 “自杀圣地”金门大桥,首尔的麻浦大桥都是自杀的重点区域,NHK在2010年上映关于日本自杀人群的纪录片《无缘社会》。

日本自杀率在发达国家高居第二,但这些年来,警察们连姓名也查不出的不明尸体,正在逐渐增多。默默死去不为人知,甚至连收尸者都没有。“无缘死” ,是对死亡原因的一种新称呼。

t018723c07e92201eb7.jpg?size=550x309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网络的发达,本以为可缓解人际交流联系,却也失去了温暖。社交媒体更能放大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差距,越攀比越焦虑。

  在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自杀群是处在黑暗角落中的隐秘之地。而那些主动约死的请求,让他们一头扎进网络,离这个世界也越来越远。

t013107e198d88c575d.jpg?size=549x620

  在电影《自杀房间》里,有一个专门给有自杀倾向的少年准备的虚拟世界,那里被称做“自杀房间”。

t016aadad0f4a3f603d.jpg?size=337x556

  在《自杀专卖店》中,那个死气沉沉的小城,自杀成了当地居民稀松平常之事,还有以贩卖自杀产品着称的专卖店。

t011853b4b71bcd412f.jpg?size=550x309

  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情节看着离奇,却都慢慢走进现实。

  当把视角对准自杀群体时,社会舆论往往是把他们视为懦弱、不敢面对困难的人事实上,事实上“约死群”中大多数人都忍受着精神疾病与抑郁的折磨,没有真正经历过绝望的外人也很难理解寻死者的挣扎和苦痛。

  蝉主写到这里,再去一些社交平台上输入“自杀群”,依旧发现不少人发帖在寻找“约死组织”。

  谁又会是下一位赴死者?谁又是下一位劝生者?

  一通电话可能拯救一个年轻生命

t01c0f73ebb93d85145.jpg?size=549x260


手机访问

微信公众号